500万辆是怎样炼成的?王传福用二十年的坚持换来今天的“厚积厚发”

发布于 2023-08-14 11:56:36 来源 : 搜狐汽车

新世纪初的2003年,也就是刚好二十年前,电池工厂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,获得车辆生产牌照,从而拿到了进军汽车行业的入场券。


【资料图】

彼时,大部分人并不看好比亚迪造车的前景。传统汽车厂商自然不会把新兵蛋子放在眼里,曾经的同行呢?都认为比亚迪不务正业,好高骛远,在完全不了解也没有任何把握的领域豪赌冒险。通俗点讲,就是自不量力。

补刀的还有投资人,进入汽车行业的第一天,比亚迪的股价就跌去20%,资本市场给造车梦狠狠泼了一盆冷水。

面对质疑和嘲笑,王传福没有改变主意,比亚迪的造车路线没有退缩也没有闪躲,无所畏惧,一往无前,终于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汽车行业谱写出华丽的乐章。

切换赛道,是厚积厚发的第一步

8月9日,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深圳下线,比亚迪也由此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达产500万辆的汽车企业。这是比亚迪的高光时刻,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里程碑。

从某种程度上说,今天的比亚迪,像极了上个世纪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英特尔,而技术出身的王传福,秉持的发展信念与管理风格,也与英特尔传奇CEO、偏执狂格鲁夫有些神似。

赛道的切换,是新晋企业颠覆传统巨头的绝佳机会,但只有极少数“幸运儿”能抓住这种机会,偶然之中有必然,成功者总有一些共同的特质。

1985年,全球半导体产业转入萧条,半导体产品价格大幅下跌。64K内存由前一年的3美元下降到年中的0.75美元,256K内存则由31美元下降到3美元。

内存是英特尔的主营业务,公司利润剧跌到不足200万美元,而上一年还有1.98亿美元。犹豫了几周之后,格鲁夫问了首席执行官摩尔一个问题:“倘若我们被踢出董事会,由他们找个新的首席执行官,你认为这个人会采取什么行动?”

摩尔犹豫了一下,回答:“他会放弃内存生意。”格鲁夫俯身向前,一双眼睛死死盯着摩尔,“那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动手呢?”

这就是关系英特尔生死存亡的战略转折时刻,也是英特尔从一家普通创业型公司走向卓越企业的奇点。1985年英特尔放弃内存业务转向微处理器,将内存市场拱手让给占尽成本优势的几家日本公司,自己却引领了半导体产业长达几十年的辉煌。

这就是放弃老赛道,赢下新赛道的经典故事,荡气回肠,宛如乐章。作为观众看到的都是令人羡慕的成就和有如神助的决策,殊不知身在其中的当事人需要克服一个又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。

面对至暗时刻,王传福坚持做证明题

在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发布会上,一贯“强势”的王传福回忆过往,禁不住数度哽咽。观众不可能知道,他在比亚迪造车的这二十年里,面对一次又一次质疑,“真的差一点就走不下去了”、“我们也怕等不到春天”……

燃油车的赛道,中国品牌起步晚,不被认可,更不被看好,数不清的思维定式与诸多成见,横梗在前,难以逾越。作为追赶者,中国汽车在发展初期的几十年里一直都如履薄冰,难成大器。

比亚迪的困难,显然也远不止2003年的质疑与非议,王传福描述了这二十年来的好多次至暗时刻:“我印象很深刻,2014年的时候,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在连续下滑,遭遇了史上最严苛的十二连降。我们的产品不被认可,技术不被认可,服务也不被认可,许多中国品牌命悬一线。艰难的时刻我们都共同经历过,困难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放弃,坚信属于中国品牌的时代必将到来,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春天。”

新能源汽车是全新的赛道,给了中国汽车一个换道超车的可能,中国品牌开始成为主角。在今天看来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,毫无争议,可二十年前并非如此。在2004年的北京国际车展上,比亚迪就首次展出了三款新能源汽车,全场其他展台全是燃油车,那时候根本没有人相信新能源汽车有未来,甚至连新能源汽车这个词都还没有出现,大家看不懂,也看不上,更看不起。

技术出身的王传福,表现出了“执着”的一面,所有人都在质疑比亚迪做电动汽车到底行不行?王传福却坚定地要走这条没有人走过的路,“中国人在许多行业都惊艳了世界,在汽车行业我们为什么不行?”

执着不是顽固,更不是鲁莽,王传福相信中国制造是有方法论的。王传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家做电池起家的厂商不但敢做汽车,还能把新能源车销量做到世界第一,这是比亚迪的实力,也是王传福的底气。

事后诸葛亮也许会说,比亚迪的成功多半是运气,因为踩上了新能源的风口。这实在是贻笑大方,别说2003年,就算是2013年,又有多少人真的认为新能源是风口?选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,与努力并不相悖,没有努力的选择叫赌博,王传福说过:“我胆子小,根本不会去豪赌”。

因为懂得,所以选择

2023年上半年,中国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是308万辆,同比增长37%,其中115万辆是比亚迪卖出的,增速高达82%。中国品牌比亚迪不仅取代大众成为中国乘用车市场的销售冠军,更是早在2022年二季度就击败了新能源车阵营最大的竞争对手特斯拉。

如果没有在比亚迪造车之前就认识比亚迪这家企业,很可能漏掉的重要信息是:在开始造车之前,比亚迪就已经在全球市场打垮了诸多日本企业,抢占了全球镍镉电池市场的40%,成为了全球电池巨头。

2001年9月,中国科技部在"十五"期间的国家863计划中特别设立了电动汽车重大专项,并组织召开了可行性研究论证会,当时就确认了“三纵三横”的研发布局。详细点说,“三纵”是指燃料电池汽车、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;“三横”是指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、驱动电机和动力电池。

这其实就预示着国家已经下定决心,必须要搞新能源汽车产业。国家战略一经颁布,王传福就立刻All in新能源车,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。

与比亚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燃油车巨头的举棋不定,当石油价格上涨时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搞新能源车,然而当石油价格下跌时他们又对新能源车闪烁其词,继续搞自己擅长的内燃机技术。“船大难掉头”不是一句简单的套话,而是货真价实的世间真相。

可想而知,以当时国内的产业环境,比亚迪大规模投入新能源车,在外人眼里,完全就是因为看了一纸政府文件,就敢赌命。

相信国家战略就一定能成功吗?对此,2016 年王传福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:"一些不懂技术的企业家以为我们在豪赌,一些不懂市场又不懂技术的投资家也认为我们在豪赌,其实我胆子很小,我根本不会去豪赌。"

也就是说,王传福不仅懂国家政策,更懂技术——其实这话应该反过来讲,正因为王传福特别懂技术,所以他才能真的看懂国家政策。

早在2002年,比亚迪就认准了磷酸铁锂这条技术路线,开始了铁电池的研发和应用。整整十八年,比亚迪一直在寻找新的突破口,坚持研发,这才有了2020年刀片电池的推出,刀片电池不仅突破了续航里程的瓶颈,还解决了困扰新能源研发发展中的电池安全问题,也正是因为刀片电池,磷酸铁锂才重新成为市场的主流选择。也正是刀片电池的出现,奠定了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军地位。

回顾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碑,从0-100万辆花了13年的时间,第二个100万时间大幅缩短,但仍旧历时3年,紧接着比亚迪就如同“开挂”一般不断刷新记录,仅仅半年第三个100 万就达成了,第300万辆下线至今,还不到9个月,又增加了200万辆。

当下,每卖出4辆中国新能源汽车,就有1辆是比亚迪。

技术沉淀源于长期投入,绝不是说说而已

技术出身的王传福带领比亚迪走到今天,着实不易。早在2021年中,比亚迪内部就曾透露,未来燃油车的规划已经停止。与英特尔坚定放弃内存,All in微处理器一样,比亚迪坚定放弃燃油车,全面投入新能源汽车研发、生产的壮举扭转了整个中国汽车的命运,这种深思熟虑后的执着,也许是比亚迪今天能厚积厚发的关键因素。

比亚迪奉行“长期主义”,用技术和创新来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。为此比亚迪投入巨额研发费用,累计投入了上千亿的资金。截至目前比亚迪拥有11个不同领域的研究院,超过9万名研发人员,专利技术也是遥遥领先。根据官方数据,比亚迪平均每个工作日都能递交19项专利申请,并且获得15项专利授权。

更直接的结果是,比亚迪拥有自己的“技术鱼池”,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技术,当市场需要时,他们就会从中捞一条出来,确保先进技术的研发,等待时机成熟、行业需要,就能“快、稳、准”地投入市场,给行业带来巨变,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腾势N7就是最好的例子。

如今大家熟知的几条“大鱼”,如刀片电池、e平台3.0、DM混动技术、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、易四方、云辇等一系列颠覆性技术,都是王传福团队在解决新能源行业、市场和用户痛点上的卓越表现,推动了行业的变革,比亚迪的成功绝不是偶然。

在最近的十二年,比亚迪有十一年的研发投入超过了当年的净利润,甚至很多时候还是净利润的3- 4倍。王传福说:“我很清楚地记得,在2017年到2019年,比亚迪连续三年利润大幅下滑,尤其是2019年净利润只有16个亿。但是在研发上,那一年我们还是咬紧牙关投了84个亿。”

“许多人在笑,说我们这是在烧钱,但我们深知要把车做好,要想发展新能源,没有核心技术是不行的,技术的研发是科研自立、自强的新长征,在这条长征路上,我们没有犹豫,一直把技术研发作为我们坚定的选择,也是唯一的选择。”

“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最早的参与者,我们有幸在这个时代浪潮中,迎来了这几年的高速发展,为了这几年,我们准备了20年。”

"We"ll never,never rest。" (我们永远,永远不会休息)这是王传福第一次拜访巴菲特,被询问如何保持领先地位时的回答。

如今看来,比亚迪的确做到了。王传福对于国家政策和技术本质的深刻理解,带来了坚定的战略预判与信心。王传福对技术文化的重视,给比亚迪注入了工程师灵魂。王传福的执着与缜密思考,引领比亚迪向前的同时还改写了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命运。“厚积厚发”绝非一日之功,更不是人生巅峰,对于势头正猛的比亚迪而言,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不是终点,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。

关键词: